按:造型学院2020年度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以教师党支部建设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党建特色品牌战略,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党员教师队伍。
“画中有话”,选取著名画作为授课范画,将美术“画”作通过“话”语解读,融思想教育于美术作品之中,形成造型学院党员教师“画中有话”党建特色教学品牌。
齐敬峰,造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小组长,公共艺术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出生于山东平邑。200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济南市市中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水墨画院青年画院专职画家;济南美术馆(济南画院)特聘画家;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鲁东画院副院长。作品《青春、热情、永恒》、《坚强的芯》、《奥运神火》等作品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山东展区;《凤凰山传说》入选“美丽的传说”山东民间文学中国画创作工程;《悠然天地通》入选“学术一百”山东青年美术作品展。《白桦之韵》入选首届山东国际艺术双年展。
讲授课程:红色记忆——济南战役纪念馆全景画
1948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经过八昼夜激战,一举解放了济南。济南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永久纪念这一伟大胜利, 1998年9月24日在济南解放50周年之际,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济南市委、市政府确定将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烈士事迹陈列室扩建为济南战役纪念馆。2003年,投资3900万元、建筑面积近6800平方米的济南战役纪念馆历经四年半的精心改造,于2003年3月24日全面完工。其中全景画馆将把音效中的枪炮声、爆炸声等通过高科技手段重新布置炸点、烟雾、射击点,并利用声、光、电、音响和录音解说等方式将原来全景画馆静态展示模式改变为全景式动态展示效果,真实再现当年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
济南战役纪念馆的创作团队为鲁迅美术学院全景画团队。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攻克锦州》是中国第一幅全景画。如今,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中国全景画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旺盛期,令世界为之惊讶,也成为了世界神话。现今100米以上规模的全景画世界仅20余幅,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作品,新作为数很少。而中国却在短短31年的时间里竟完成10幅之多,而且这些全景画基本上都由鲁迅美术学院创作完成,这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鲁美现象”。
1986-1989年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攻克锦州》全景画(124米×16米)
1991-1993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清川江畔围歼战》全景画(132米×16米)
1995—1998年山东莱芜革命纪念馆《莱芜战役》全景画(120米×17米)
1995—1999年武汉赤壁之战全景画馆《赤壁之战》全景画(135米×18米)
1999-2000年山东菏泽鲁西南战役纪念馆《郓城攻坚战》(125米×17米)
2001—2002年济南革命纪念馆《济南战役》全景画(126米×18米)
2003-2004年河北西柏坡革命纪念馆《西柏坡—三大战役》(60米×10米) 2004-2005年江西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井冈山斗争》(124米×17.5米)
鲁迅美术学院在全景画领域的开拓,从初创到成熟、获得社会肯定的阶段性成果,并填补艺术边缘学科的空白,经历了整整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历程。从1986年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的初创攻坚,一幅接一幅地攻克难关、潜心探索、总结经验,锤炼技术、培养人才、磨砺队伍,造就出一支强有力的创作团队,作画总面积达25000平方米以上。同时制作地面塑型(三维辅助综合体)12300多平方米以上,每幅作品都堪称鸿篇巨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一笔浓重而亮丽的色彩。
济南战役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南麓,全景画馆位于济南战役纪念馆二楼,全景画馆是一座圆形穹顶建筑物,内径42米,安装了重达4吨的伞形吊顶,采用了迄今国内生产的幅宽最大的苎麻画布,呈圆筒状精确地沿内壁悬挂,高18米,周长128米济南战役纪念馆,下部与观众看台之间,有1260平方米的战地实景复原造型区,模拟制作了战车,武器等塑型作品127件。这幅全景画是在查阅了大量的济南战役史料和济南老城资料之后精心构思创作的,它以高度写实的手法,以强攻济南内城的激烈战斗为主要视点,在环绕济南老城的壮美自然景观和城区旧有建筑群的典型环境中,构画出一幅炮火连天,群英会战,气势磅礴的大规模攻坚战和歼灭战的战场实景。其画面与地面塑型的连接天衣无缝,多视点构图的效果逼真自然,经过精确合成的多种模拟音响和录音解说与观众在旋转看台上的动态视觉感受和谐默契。济南战役纪念馆力主制作济南战役全景画,实现了陈列宣传形式的重大突破。观众进入全景画馆,就已经超越了时空,走进了血与火的战场,那种真实形象如临其境的视听感受,强烈地为五十多年前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古老城市的悲壮战斗所震撼,使人们的情感受到冲击,得到陶冶和净化,也使人们的心灵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全景画馆截止2003年在我国只有六件,而济南战役全景画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被国内外全景画专家称为“中国全景画中最为精彩的一幅”,“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力作”。通过济南战役纪念馆的全景画馆,通过壁画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带领大家再次倾听历史沉稳的足音,感受革命先烈的激励。
济南战役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不仅在宣传教育方面不断深化和创新,也将在开发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资源方面不断发展,它的独有的社会角色地位将逐步被社会所确认和利用。
沉浸式体验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互动方式,比较能获得观众的认同和共情,更为有效传达艺术创作这意图,表现艺术作品的内在诉求。济南战役纪念馆场面宏大,效果强烈,让人置身于现场当中,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有身临其境之感;展现了战争的惨烈,解放军英勇战斗的牺牲精神,共产党的英明决策。也表达了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全景画采用写实的塑造手法,场面真实,造型严谨,色彩和谐统一;在不同的时间与场景当中细节刻画深入,天空、远山、街巷都刻画详细,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别爆炸场面能烘托气氛,真实再现战争的激烈与紧张之感,让人为之震撼。
全景画重要部分是壁画,然后通过雕塑从壁画往外延伸,由远及近,根据比例塑造与画面内容接近的真实模型,真实还原战争场面,雕塑营造的空间感和质感更为真实;同时结合声光电、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把真实战争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模拟再现全景画馆,全方位再现真实感官体验,产生深刻的艺术震撼力。
刘金龙,造型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党小组长,雕塑教研室讲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1988年生于山东省桓台县;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保送至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攻读硕士研究生; 2015年2月——5月赴意大利罗马工作室交流学习;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17年至今于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
讲授课程:沈阳中山广场雕塑——《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
沈阳中山广场巨型雕塑群《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位于市区中心,既是交通中枢,又是沈阳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兴建毛主席大型塑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雕塑高约18.7米。毛泽东主席塑像高10.6米,基座高约8.1米、宽11米、长23米,群像高3.5米。是与中山广场的半径有关,因为只有这个高度才是人们站在广场上最佳的观赏高度。
毛主席塑像群的建造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任总指挥,沈阳军区成立“毛主席塑像建设办公室”。1967年开始创作,这组雕塑作品由著名雕塑家、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田金铎任创作组组长,孙家彬担任毛泽东像塑造工作。经过三年时间,数百人参与其中。1970年10月1日,在国庆21周年之际,中山广场毛泽东主席大型雕塑落成。整座塑像用玻璃钢,基座用红色花岗岩贴面。塑像材质的选择亦勇于创新。在排除铜、石材质后,有人提议用环氧树脂即玻璃钢,当时国际军用飞机以此为模具原料,具有重量轻、塑形准确度高、抗腐蚀性强等优势。于是决定选用环氧树脂制作毛主席塑像。但该材料在国内罕见,沈阳军区大胆决定自己建厂,自己生产。他们请来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工程师专项负责。当时,沈阳还没有这种材料的生产能力,消息传到北京,因是制作毛主席塑像,所以国家有关部门特批沈阳玻璃钢厂上了这个项目。迅速更新和改造了生产设备,反复进行科研攻关。终于生产出了这种从未生产过的玻璃钢。
雕塑主体塑像为毛主席身着大衣、右手挥手。孙家彬设计出不戴帽子的毛泽东挥手像。毛泽东笑容亲切,动作有力挥指前方,健步从容,军大衣英武,领袖的精神气质突出。为了体现毛泽东的伟人风度,选择毛泽东穿军大衣的设计,但是戴不戴军帽呢?当时清华大学做的塑像是戴帽子的。孙家彬个人认为毛泽东额头高很有特点,戴上帽子形象特点就不突出了,帽子拿在手里也不太好。主席雕像神采奕奕,庄严雄伟,巍然屹立。在毛泽东塑像的基座下面,由人像组成的群雕,人像高3.5米,由58个工农兵形象组成。群像以磅礴的革命气势和典型鲜明的历史情节,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经过英勇斗争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过程。
整组雕塑采用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通过以时间为脉络,表达毛泽东领导革命过程的主题,为了历史性、艺术性地表现历史,中山广场大型雕塑整体构图呈船形,由毛泽东全身像和围绕毛泽东塑像周围的58 个栩栩如生的人民群众形象组成。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航船在毛泽东的指引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底部群雕由八部分组成:
(1)群雕基座后部为“建党”。中国革命的开始,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三个阶层的联合。背景的党旗
(2)群雕基座左侧三部分:
“井冈山星火”(1927年—1936年):由湖南农民起义(敲锣的人物),省港工人罢工,表现工农革命开始;黄洋届上炮声隆,长征,背景浮雕的遵义会议,
“抗日烽火”(1937年—1945年):表现八路军、新四军战场冲锋;女游击队长,青纱帐;地雷战、老农民刻石雷;
“埋葬蒋家王朝”(1946年—1949年):主要表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以渡长江战役为主,后面有送子参军,表达人民战争离不开人民;号手表现冲锋的过程。
三组群雕,整组气势上从后面矮到前面高,表现中国革命从开始走向高潮,建立新中国(国徽)。表现了民主革命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
(3)群雕基座右侧三部分:
“社会主义好”(1949年—1957年)表现建国初期的基本情况: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互助合作户道路,两个农民扛犁,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大力发展生产
“三面红旗万万岁”(1958年—1965年)表现经济建设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确立经济发展的方针,农民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习解放军,雷锋、王杰的解放军树立标兵形象。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1966年—1969年)三组群雕,表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巩固政权的伟大胜利。群雕基座正面群雕,表现出我国人民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奋勇前进。
文革结束后,又对群雕表现的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对群雕也进行了修改。基座上刻有林彪的题词:“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由铸铜后再贴金(1971年“9.13”后被除掉)。
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创作主旨,雕像中的群像人物创作需要“模特”作参考,每个都有生活原型。当时,全国美术学院都已停用“模特”。因为给毛主席塑像属于政治任务,便无人再加干涉。于是,创作人员分头下工厂、进车间、到军营去挑选“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仅为几十个人的群像人物的创作,艺术家们挑选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和“工农兵”形象就达100多人。
大型雕塑的艺术形象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创作人员把根据模特制作的群像人物和毛主席像的石膏小稿,分头在东塔机场和市20中学展出,向前来参观的各行各业的群众代表以及老红军、老八路征求意见,使群像及毛主席像的创作日臻完善。
沈阳中山广场群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和尺度最大的毛泽东塑像与群雕工程,是国内以雕塑形象诠释近半个世纪中国现代革命与建设史的首次尝试,是国内大型雕塑首次成功使用合成材料,在今日仍被业界与专家誉为城市雕塑之冠、红色艺术传承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辉宏的气势、生动逼真的人物造型、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引领下中国革命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座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纪念碑,是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力作。美术理论家在总结文革时期雕塑作品时,以艺术技法并结合现实审视,认为这组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的作品与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的四川成都大邑安仁《收租院》,是当时出现的两组精品。1976年毛主席纪念堂广场前后的工农兵群雕,曾借鉴了沈阳的群雕。
文字:齐敬峰、刘金龙
图片:齐敬峰、刘金龙
审核:牛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