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艺
链接工艺美院
党员风采 党建特色项目 党支部工作 党总支工作 党总支简介
党建工作 -| 党建特色项目

“画中有话”——造型艺术学院党员教师特色教学品牌之一

  造型艺术学院2020年度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以教师党支部建设为主要内容,通过凝练党建特色品牌,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党员教师队伍。

 “画中有话”党建教学品牌,选取著名画作为授课范画,运用“思政+美术”教学方式,将美术“画”作通过“话”语解读,融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形成造型艺术学院党员教师“画中有话”党建特色教学品牌。

  首期主讲教师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


谢其云副教授,教师第二党支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1971年生于山东高唐,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第二教工支部书记,中国书画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助理导师,山东省美育专家,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讲授课程:决战前夜——《转战陕北》

40D63

1938年4月10日,一所以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艺术学院在延安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的艺术院校。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延安鲁艺美术系的师生遵循着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方向,致力于探索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新范式。他们集艺术家与革命者于一身,沿着毛泽东文艺座谈会指引的方向,用手中的刀和笔刻画了一幅幅充满艺术性、生活性和战斗性的红色经典,书写了民族奋斗的新篇章,开创了革命文艺的新时代,锻造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和鲁艺品格。石鲁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石鲁(1919年—1982年),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与赵望云、何海霞一起被誉为“长安三杰”,是20世纪中国画领域的杰出代表。因极其仰慕石涛和鲁迅,遂改名石鲁。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革命,1940年在延安陕北公学院为创作起点,并在鲁艺精神的感召影响下,以画笔为宣传工具献身革命,曾任西北美协副主席,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协第一届理事,中国美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主席,中国书协陕西分会主席。主要代表作品有《转战陕北》《南泥湾途中》《寒鸦图》《高原行》《早春》等。

创作于1959年的《转战陕北》反映的是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1947年-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西北战争艰难的战略决断,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安塞的王家湾指挥人民解放战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转战陕北,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吸引国民党大量兵力于西北,采取巧妙的周旋、“蘑菇战术”,在运动中既歼灭了敌人,又减轻了全国其他战场的压力,使之争取到时间,寻找战机,继续大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转战陕北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西北战争艰难的战略决断,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安塞的王家湾指挥人民解放战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转战陕北》尺寸:长233厘米-宽216厘米,中国画,宣纸彩墨,创作于1959年,刻画了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转战陕北时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初升的太阳染红了整个群山,领袖置身于雄浑壮观的高山之巅,而且是一个很简略的侧影,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眺望凝思。刻画了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转战陕北时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指挥家的革命形象,初升的太阳染红了整个群山,领袖置身于雄浑壮观的高山之巅,而且是一个很简略的侧影,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眺望凝思。

1:构思:此画构思非常独特,且意境深远,画家运用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核心的表述还是叙事性的,但画面的主体构成却是山水。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壮阔山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者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者的联想。此幅画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画家用间接的方式蕴含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

2:构图:《转战陕北》空间处理运用了高远和深远两种方法,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塑造了毛主席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画面的近景是高远法,山体巍峨雄壮,运用了纪念碑式的构图。远景以深远法构图,由浓而淡、再浓再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这样高远和深远的结合,在横与纵的空间中,以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无限的意境,使这幅作品具有了雄健博大的风神气度。

3:笔墨技法:作者饱含深情,采用浓厚的笔墨和浓烈的色彩来表现特有高原山体的厚重,弘扬了深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观者以崇高高伟大的感受,衬托出了毛主席雄才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近景山体上竖直的墨线,大笔皴擦,与厚重的朱砂赭石等色交叠。形成浓墨重彩,进而塑造出突兀而立,朴实雄浑的西北高原的艺术特色,并且显示出显示出直冲云霄的势头,而这种势头又被长短不一的横线多层次地截断,遏制了上冲的感觉。在山体中就积聚了一股沉厚的待发之力,造成了热烈沉雄厚重伟岸的气势。而位于中心位置的毛主席侧立像则是条未被截断的竖线,所有蓄积于山体中的上冲力在这里得到了爆发,虽然人物所占空间较小,但是却体现了天地人一体、统领山河之气魄。人物设置扁向画面的右侧,又面向画外,这样就将画面之势引向画外,冲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大的精神气度。

作者石鲁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创造性,把这一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转换为艺术形式,使《转战陕北》意境开阔、气势逼人。

《转战陕北》是石鲁1959年为纪念国庆十周年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邀请赴北京所作。石鲁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耀眼、最富个性的艺术大师之一。他的理性与激情,天才与癫狂,使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在思想深度、艺术创造以及人格精神上谱写了独一无二的篇章。以叙事、抒情、象征手法结合的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由此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成为他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成功的将传统笔墨表达与革命历史主题完美结合,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经典,影响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发展。

《转战陕北》是一幅以大景山水为主的革命历史画。它以磅礴的气势,以崇山峻岭的雄伟气魄为烘托,将毛主席置于巍峨的群山之中。山石的章法、皴法、色彩均围绕实现主题而推陈出新。人物虽小,但形神兼备,十分突出,真实地再现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若定的泰然气派和伟人的风采,热情地赞颂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转战陕北》的成功,关键在于石鲁画了别人从未画过的题材,画得很费力气,但又很成功。画上没有一棵树,一棵草,全是黄土,但他表现得好,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长安画派”的主要创始人,石鲁成功挖掘出具有政治文化意义和现代绘画意义的绘画专题,极大的提升了“长安画派”的精神力度和在现代中国画坛上的地位。

《转战陕北》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胡雪涛副教授,教师第三党支部“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1982年生于山东济南。2006年毕业于于乌克兰国立美术与建筑学院,获绘画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乌克兰国立美术与建筑学院古林工作室,获油画硕士学位。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油画学会会员。


讲授课程:支援抗日——《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叙述了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徐悲鸿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就是取自这个故事,描绘了愚公率众人开山挖路的劳动场面。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投入最大热情、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之一。事实上,徐悲鸿几乎终其一生都在颂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年代,徐悲鸿与当时许许多多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一样,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大主题下同时也都关注着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文化命题。但独具匠心的是,徐悲鸿对这一命题的关注,没有停在简单的形式语言上,即在绘画风格中谋求所谓的中西合璧,而是溯本清源,回到中国文化生成的价值源头,在那里去寻觅沧桑巨变背后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诞生于1940年。其构思、创作和流传,使之成为一幅永可纪念的史迹。

愚公移山不移志的故事,不仅可以给当时痛失家园的中国人以力量的填充,同时也能够折射出“洋为中用”背后的文化实质。而徐悲鸿借题发挥,对这个古老神话的再阐释,无疑也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视觉典范。1939年12月6日,徐悲鸿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经新加坡、仰光、加尔各达,抵达圣地尼克坦。1940年2月,甘地访问尼克坦,泰戈尔向甘地引见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他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充满激情地开始创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后人撰文称:愚公移山的故事,徐构思已久,为甘地画像中,从这位独立之印度的灵魂的身上,看见了愚公的影像。此后数间,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数十幅。5月,徐乘马深入喜马拉雅山至锡金边境之法鲁,于险峰危路之上作长诗咏怀,有“羊肠小径穿云上,辜负良工凿路功。”《愚公移山》的构思,臻于成熟。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愚公与邻人“孀妻”对话,愚公左右各一小孩,一在吃饭,一在运土;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所绘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

《愚公移山》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栏目编辑:   发布日期:2020-11-28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地址: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邮编:250300
学院热线:0531—89626351  89626356  89626357   邮箱:webmaster@zxys.sdada.edu.cn
鲁ICP备05001953号-1
公安机关备案编号 37010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