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艺
链接工艺美院
学院资讯

青春聚力,知行生光|(一)造型艺术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山东省“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的实施要求,7月12日至7月17日,造型艺术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队在学院团总支书记许威治的指导下,一行14人前往山东省内大运河沿岸的聊城、泰安、济宁、枣庄四市开展助力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活动。该团队旨在通过实地走访非遗文化场馆、深入调研非遗工坊、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等丰富形式,探索非遗技艺赋能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29ca4b1dfbe2e63cfdd0cacc24f91f8

(图为团队全体成员合影)

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了山东省内大运河沿岸聊城市、泰安市、济宁市、枣庄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工坊、展示馆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这些传承人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对大运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技艺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明晰了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f7e412e4619a63b015e8d4073835f86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庆安为团队成员介绍临清贡砖制作技艺)

ce7c3a1980066db69752d62cf80ebac

(图为聊城市东昌府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春奎为团队成员介绍木版年画作品)

734fdbfd4373d60011224336e8cc746

(图为讲解员带领团队成员参观泰安市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通过实地考察、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并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前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的诸多挑战,如传承人群体老龄化、后继人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同时,队员们也发现了非遗技艺在赋能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队员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非遗工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建议,如打造非遗文创产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等,以提升非遗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将非遗技艺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相结合,可以形成多元产业结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

c9bfc48644d4247a4f57adc262ac831

(图为济宁市汶上县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刘科长为团队成员进行现场讲解)

e26c72f3d0939fa0ea7235aa1ed95b4

(图为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介绍济宁市微山湖省级非遗技艺渔家虎头服饰)

167c8487316653737c369cfd93a987e

(图为枣庄市台儿庄区省级非遗传承人谭君为团队成员现场展示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

ba0835a043d3b3f28e91df84232368a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枣庄市台儿庄区国家级非遗山东快书传承人王超)

e10585cc5e6fe637903fe778955726c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济宁市微山湖渔家民俗展馆)

dc4411492b2efa6a1b7010a37eb5f78

(图为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介绍济宁市嘉祥县省级非遗木雕技艺)

传承非遗技艺,赋能运河发展,是时代赋予青年学子的使命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持续关注和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动力,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团队成员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积极探索非遗技艺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通过创新手段与多元平台,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以实际行动书写服务社会的创新篇章。

文字:赵怡然、王佳鑫

图片:造型艺术学院团总支

初审:李敏

复审:许威治

终审:李希进


栏目编辑:朱员   发布日期:2025-07-19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地址: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邮编:250300
学院热线:0531—89626351  89626356  89626357   邮箱:webmaster@zxys.sdada.edu.cn
鲁ICP备05001953号-1
公安机关备案编号 37010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