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举办了“花间醉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花鸟画教学学术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专家有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马麟春,山东美术家协会驻会主席团成员刘仲原,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齐鲁工业大学教授孙万灵,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冉,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杨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洪贞。我校服装学院院长李杰、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谢其云、造型艺术学院教授李勇、李龙潭、赵贤坤,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娅萍,以及造型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相关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
研讨会由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刘宁主持。与会专家共同围绕传统写意精神的教学渗透策略、传统笔墨语言与现代审美需求的平衡机制、经典临摹向个性化创作的教学转化路径、自然观察至艺术意象的思维升级模式、地域特色花鸟题材的课程开发实践、花鸟画教师的复合型素养构成标准、跨院校教学经验比较与协同创新、工笔与写意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等八个主题展开讨论。
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刘宁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在数字化浪潮与传统文化复兴交织的新时期,当AI技术与传统笔墨相遇,当高校课堂成为传统艺术传承的前沿阵地,怎样让中国写意花鸟画在新时代的教育土壤扎根,焕发新生。本次研讨会旨在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花鸟画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及理论突破。
山东美术家协会驻会主席团成员刘仲原充分肯定我院花鸟画教育教学定位于培养理念。他指出,当前中国画坛写意精神面临式微困境,山东工艺美院通过以青年教师展览提升创作、以创作提升科研,以科研反哺教育教学的理念,尤其是注重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培养举措,这一举措既具艺术救赎的当代意义,更为学院美育提供了创新示范路径。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系统梳理了新中国写意花鸟画教学的演进脉络,特别针对当下图像时代艺术教育面临的范式转型,着重阐释了经典临摹在笔墨筑基中的核心价值。他强调:"范本择取关乎气韵生发之本,唯有取法正脉,方能使笔墨传承不坠其格。"这一论断既揭示了传统画学"师古开新"的深层逻辑,亦为数字语境下中国画教学提供了守正出新的方法论启示。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马麟春以艺术教育学理为切入点,强调了工笔与写意作为"双轨并置"的造型系统,在教学中需建构差异化的方法论框架——写意花鸟教学尤需强化笔墨本体意识。这种基于中国画本体语言的教学实践,正为当代艺术教育提供了笔墨传统的活化样本。
齐鲁工业大学教授孙万灵基于创作与教学双重经验,指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足直接导致写意精神传承链的断裂。他强调,在价值多元的数字化语境下,"雅正之气"应成为美育的价值锚点,通过经典图式与文人画论的深度研习,完成对学生文化基因的心性启蒙。他强调:本科阶段重在构建写意认知范式,以笔墨筑基实现传统文脉的活态转译,这一渐进式培养机制恰为写意美学的当代存续提供了学科化实践路径。
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冉以许宝俊的学科跨界转型为典型个案,揭示艺术教育中知识谱系重构的学理价值。她指出,许宝俊从工科到绘画的范式跃迁,印证了"兴趣作为内生性驱动力"的心源说,其工写兼能的艺术成就源自对传统画学深度沉浸式研习。
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杨斌从中国画学脉传承的维度,重构了"工笔-写意"进阶式教学范式。他强调以"雅正气象"为价值基点的育人哲学,实质是建构超时空文化对话机制——既需确保当下习得的传统文脉能在未来四十年持续发酵,更要培育学生以文化自觉回应时代命题的能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洪贞尖锐指出当下中国画教育存在"文化动力传导机制"的断裂,其诘问直指教学症结:中国画"离形得似"的美学特质实为道器之辩的艺术投射,若剥离"观物取象""气韵生动"等传统认知范式,必然造成文化基因解码的失能。
服装学院院长李杰从文化传播维度,阐释文化"双循环"格局:对内以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重塑地域美术学派,对外通过"笔墨语法转译"构建跨文化对话机制,使中国画教学成为"文化自信"战略落地的微观实践场。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谢其云指出写意精神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拓展创作思路和,启发创作者在其他领域或专业方向上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尝试更加个性化的表达形式。
造型艺术学院教授李勇从中国画教学本体论出发,提出"程式传承与范式突围"的双重命题。他警示,程式化笔墨教学若固化为封闭的知识系统,将导致传统基因库的阐释效能衰退。其教学论建构"限制性创新"理论框架:一方面必须坚守笔墨范式作为中国画的本体性基因库;另一方面需,开发具有当代认知特质的解构与重构路径。
造型艺术学院教授李龙潭以青年画家许宝俊的"工转写"艺术转型为教学典型案例,建构起"正脉筑基-四维进阶"的写意花鸟画教学体系。他指出,许宝俊兼具工笔造型严谨性与写意笔墨生动性的创作特征,恰为当代写意教学提供了"笔墨基因转译"的经典范式。
造型艺术学院教授赵贤坤深度剖析学院面临的"结构性人才断层",指出许宝俊博士兼具工笔严谨与写意灵动的复合型特质,为中国画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以人兴科"的实践范式,最终实现学科传统文脉赓续与当代价值重构的双向奔赴。
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娅萍直面数字技术革命对传统临摹教学范式的冲击。她揭示,数字媒介的像素化呈现与实物范本的物质在场性构成截然不同的审美认知界面。
造型艺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丁雷、副主任王鹏、副教授陈凯等认为,画展与教学研讨会共同举办的形式是花鸟画教学的新尝试,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本次活动有力推动了我院花鸟画“正本清源,守正出新”的教学宗旨。
会议系统梳理了高等院校美术专业花鸟画教学发展脉络,探讨了花鸟画教学中写意精神的传承,分析了花鸟画教学笔墨传承如何“守正出新”的路径和模式,寻求花鸟画创作与教学方面的新突破,有力地促进了造型艺术学院花鸟画教学的发展。
画展和研讨会的举办,反映了造型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在专业创作和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体现了我院青年教师优秀的专业素养,和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的钻研精神,充分展现了“教学相长”的实践价值。通过"展览呈现+理论研讨"双轨模式,构建起跨院校学术对话平台,在方法论层面探索传统艺术教育的现代转化路径,充分彰显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展促教、以研导创"的教学理念,为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延展空间。

学术研讨会现场

学术主持、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刘宁

山东美术家协会驻会主席团成员刘仲原

山东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马麟春

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齐鲁工业大学教授孙万灵

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冉

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杨斌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洪贞

服装学院院长李杰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谢其云

造型艺术学院教授李勇

造型艺术学院教授李龙潭

造型艺术学院教授赵贤坤

学术研讨会合影
文字:丁雷 许宝俊
初审:丁雷
复审:娄彩虹
终审:刘宁 李希进